商洛新闻网

它修建在悬崖上,比“红旗渠”还早3年!为洛南这项伟大工程点赞!

来源:新华社

在大秦岭深处的陕西省洛南县保安镇对面的悬崖峭壁之上,蜿蜒盘曲着一条长63公里、宽深各1.7米的人工“天河”,这条“天河”就是被洛南百姓誉之为“生命线”的洛惠渠。

确定取消订阅
  • 取消
  • 确定
杨柳 小编
2019-04-24 16:05:08
订阅

4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处于鸡冠山腰的洛惠渠明渠。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

在大秦岭深处的陕西省洛南县保安镇对面的悬崖峭壁之上,蜿蜒盘曲着一条长63公里、宽深各1.7米的人工“天河”,这条“天河”就是被洛南百姓誉之为“生命线”的洛惠渠。

在洛惠渠完工60年之际,新华社记者近日在洛惠渠管理处工作人员的陪伴下,对当年洛南儿女以血肉之躯抒写的传奇进行了探访。

4月19日,新华社记者在洛惠渠管理处工作人员(右一)的带领下,探访半山腰中的洛惠渠。新华社发(樊东坡 摄)

4月19日,探访的新华社记者通过洛惠渠一处明暗渠交汇点。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

据洛南县委宣传部介绍, 修建于1956年的洛惠渠是陕西省洛南县境内的重大水利工程,它比闻名全国的河南林州“红旗渠”还要早3年。当年“红旗渠”的建设者们千里迢迢前来洛惠渠取经、学习。

洛南梁塬丘陵起伏连绵四十余里,沟壑纵横,十年九旱,梁塬群众饱受无水之苦。1956年,洛南县人民政府张东县长在保安检查工作,看到下游的山比洛河还要低,产生了把洛河水引上塬的想法。

1958年洛惠渠施工场景(资料照片)。新华社发

1958年,在全县财政捉襟见肘、群众缺吃少穿的极端困难条件下,3000名洛南儿女依然奔赴洛河上游,使用最原始的施工工具,自力更生制作炸药、水泥,风餐露宿,日夜兼程,在洛河岸边的崇山峻岭开凿出了一条亘古未有的洛惠渠。

4月19日拍摄的一处悬崖上的洛惠渠暗渠地面。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

4月19日拍摄的洛惠渠流淌的清泉。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

洛惠渠由保安镇的张坪垭口引水,穿越22.5公里的崇山峻岭,进入梁塬后,分南北两个干渠,全长63公里,比1960年2月开始修建的“红旗渠”总干渠70.6公里仅短7.6公里。

4月19日,新华社记者陈海通(右二)爬行通过一处悬崖上的洛惠渠明暗渠交替处。新华社发 (樊东坡 摄)

4月19日拍摄的悬崖上的洛惠渠明渠段。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

据《洛南县志》记载,当时,洛南县一年的财政收入为183万元,而洛惠渠工程总投资为850万元。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物质极端匮乏的严酷现实下,举全县之力修建这样一个水利工程,谱写了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壮丽篇章,创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。

洛惠渠的建造不仅大大缓解了洛南县群众饮水困难,也使得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的洛南县拥有了10万亩水浇地。今天的洛惠渠,不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,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。

4月19日拍摄的洛惠渠流淌的清泉。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

4月19日,一处被落石砸坏的洛惠渠暗渠。由于总干渠沿线地质情况复杂,渠道渗漏严重,塌方不断,通水一年后,就被迫停止使用,1962年,灌区人民二上总干渠,用4年时间,浆砌暗洞5.6公里,防渗墙7.1公里,修筑排洪桥、渡槽41座,3000米隧道,打通龙山岩穿山洞860米,才保证了总干的正常通水。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

4月19日,洛惠渠管理处副主任张刚在向记者介绍当年流沙台地质情况。当年施工人员昼夜不停,500人3班倒全部上,挖出渠道,马上封盖。100多米的流沙台工程用去一个月的时间才完成。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

4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处于半山腰、形似巨龙的洛惠总干渠。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


0

推荐
评论
暂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取消 写评论 发送